Thursday, September 28, 2017

中大黎明、龍應台、金四福和資訊科技革命



中大黎明、龍應台、金四福和資訊科技革命


時空交錯,最近三個不同的人物相繼成為網上談論的對象。先是中大黎明的反思如何走出內置思想警察的心路歷程; 繼而電影『逆權司機』揭示了一個小人物金四褔在大暴亂社會下的轉變; 再看龍應台演講『青春迷惘後發現的十三件事』的文章,紛亂的時局竟然看到了有趣的苗頭。

資訊科技革命是穿風馬牛不相及的三個人物和紛亂時局的一個議題,回顧IT in education 的文獻有兩點是可以協助理順風馬牛的思緒。

首先,IT in education是源於資訊科技革命,教育文獻常稱資訊科技革命引起了教與學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 。不同學者對範式轉移有不同的論述,我只想帶出資訊科技革命強化了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 “e” 世代的教學法。工業革命後,學校培育人材的角色日漸加強,老師扮演著全知的智者,學生的主要知識來源只有老師和老師推薦使用的教科書。在還沒有可以從互聯網獲得其他資訊的年代,學生從不會懷疑唯一知識來源老師和教科書的權威身份。後工業革命年代再過渡到資訊爆炸的商業社會,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相繼出現,返轉了學校傳統教學的模式和老師全知智者的身份。建構主義派別的教育文獻指出,老師的角式由主導知識傳遞(knowledge transfer) ,變成教學促進者(facilitator) ,協助學生建構知識。結果學生從遊戲中學習,從解難中學習,從朋輩中學習,從互聯網中學習,從社交媒體中學習,老師再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權威不再。正如龍應台在新亞書院演說所言(http://www.storm.mg/article/335041http://www.storm.mg/article/335041)

你發現,在這個大浪潮時代裡,錢穆和林語堂--都像外星人了。

說得也許誇張一點,在這個「變局」裡,別說年輕一代不讀「經典作品」了,他根本不讀整本「書」了;他不相信理想主義了,不信任宏大敘述了,不接受「嚴肅」或「認真」作為一種人生態度了,不承認這世界上還有「神聖不可侵犯」的符號了,心目中沒有英雄了。

當所謂知識可以從Google, Wikipedia, Facebook 和討論區建構時,所有知識權威都會受質疑,老師如果仍扮演著知識全知的角色,只會越來越難當。或者中大黎明反思如何移除殖入思想警察(http://nextplus.nextmedia.com/news/%E4%BA%BA%E7%89%A9/20170922/549763 ) 可反證範式轉移、否定權威和知識建構的威力。

中大黎明國內成長,思想警察自少內置的,來到香港進修,給朋友帶去六四晚會,渾身不自在,因為她相信六四晚上沒有死過一個人。當別人問她從何得知,她才發現只是別人告訴她。最後她不斷看六四的資料,發現自己給欺騙二十多年,但拔掉這個內置的思想警察卻不是容易!

當然知識建構是要有持續求真求學的精神,嚴謹的做學問態度,否則只是否定舊有權威但又建立不到應有的知識去面對紛亂的世界。觀乎中大黎明與國內學生對談選舉和代表性的問題(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2558&Pid=102&Version=0&Cid=2011&Charset=big5_hkscs ),其實是與別人的思想警察對談。


同是內地出世的龍應台,兒時給父母帶著逃到台灣,受國民黨黨訓和儒家思想牛奶和麵揉在一起的教育,成長後寫下『野火集』嘗試分開牛奶和麵。後來龍應台成為傑出華人作家,最近來到新亞書院演說。龍應台的演說非常聰明。來到新亞就以挽救錢穆台灣故居作為引子,向新亞創辦人錢穆致敬。另一方面,她亦了解到最近香港大學生和大學管理層的爭論,當中涉及新亞學生會和新亞管理層,聰明的她沒有觸碰此事但用一個故事帶出她的看法。演講題目是「青春迷惘後發現的十三件事」,她笑言其實是「中年迷惘後發現的十三件事」。

其中第八件事:真有本事的話,方和圓不矛盾。這件事是有關北大校長蔡元培在1917年如何處理學生投訴老師援課內容錯誤。最後這件事得出四個關注點和一個結論

這件事,無處不是尖銳的衝突,無處不是可爆燃的乾柴,可是你看到幾件事:一、學生冷靜地準備證據,二、學生信任而耐心地等候結果,三、校長依證據辦事,四、校長做到改革的結果卻又未傷人尊嚴。

真的有本事、有自信的人,做得到「外圓內方」。

演講題目是「青春迷惘後發現的十三件事」,你說龍應台單單說給青春的學生聽嗎?

這個發起投訴老師的學生就是項斯年,西方文獻指出資訊科技革命引起範式轉移,否定老師的權威。原來中國民國初年已有範式轉移,是否西潮科技引入定是其他原因引發學生否定老師的權威,可能要從另一位北大校長蔣夢麟的『西潮』尋找脈絡。


龍應台說的第七件事: 為了「正義」,衝出去。衝出去之前,先彎腰綁個鞋帶。

『逆權司機』的金四褔正是這種人物。他從沒想過為正義衝出去,他看到不公義事情,不單只彎腰綁個鞋帶,甚至捨下德國記者,獨個兒逃離光州,因為他只是個小人物,只想回家照顧女兒。最後他決定U-turn返回光州是導演說故事技巧高超之處。

IT in education文獻的另一事實,南韓是最成功將資訊科技發展於教育的其中一個國家,亦是在亞洲金融風暴回復得最快的國家。範式轉移、否定權威和知識建構是否在南韓同樣發揮效用,是我在看『逆權司機』電影腦內纏繞的問題。光州事件發生於1980年,9年後才到1989。相同的慘痛事件,但兩個國家發展到今天卻是截然不同。同様是國家的一段傷痛的歷史,南韓可以從暴亂傷痛從新建立起來,就算亞洲金融風暴後,亦是回復得最快的國家。到今日,韓國電影劇集水平已超越亞洲,韓國電器超越日本打入歐洲市場。東南亞國家貪污嚴重,南韓亦有貪污,但位高權重如總統或三星總裁,都可以給送上法庭審判。

中大黎明告訴我們可以拔掉內置思想警察,雖然過程不容易;龍應台說牛奶和麵揉在一起的教育是糾纏不清;

把麵和油分開,這談何容易,更何況,在民主過程裡,因為自由發抒的空間突然變得巨大而人本身的理性素養暫時還不夠厚實,結果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在彼此爭吵,相互攻擊,醜化對方。我們往往花百分之七十的時間在製造「虛議題」單單為了引發爭議,剩下百分之三十的時間在面對真正重大的議題做冷靜思考和深度討論

金四褔告訴我們他只是個小人物,甚麼也不懂。他曾經逃避,但最後竟然是回去戒嚴的光州載走德國記者逃離南韓,讓光州事件真相曝光。這套電影能夠拍攝、發行、賣座甚至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是其他鄰近國家不能理解。而南韓政府不單沒有迴避電影觸碰的歷史傷痛,反而表示重新檢討光州事件。南韓的成功是值得人深思。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