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4, 2017

從麻省網上心理諮詢,到本地中介平台的遐想




為了向學生提供情緒健康方面的支援,Williams et al. (2014)的研究設計了一個web-based model,提供初步篩檢和專業諮詢兩個元素。研究對象為麻省的大學生,學生填了網上情緒自評量表,分數高於cutoff或出現自殺念頭的學生,會獲提供精神科醫生透過Skype進行的專業諮詢。研究一共有972名學生同意參與,285人在自評中呈陽性結果,69人同意參與專業諮詢,最後17位學生完成了專業諮詢。獲提供網上專業諮詢的學生,76.4%認為諮詢有助他們了解自己的抑鬱情況,88.2%認為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能透過視頻會議來服務病人。

事實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很需要我們關注,而大部分青少年同時也是網民,上述研究很值得我們借鏡。舉個例,我們是否可以發展一個情緒健康自我評估的網上平台,讓有需要的年輕人透過初步的自評量表來了解自己呢?進一步而言,如果他們有需要,我們可以再提供間接或直接的轉介。如果是間接的轉介,就是為他們提供一些資源、連結,讓他們知道如有需要可以在哪裡求助。如果是直接的轉介(若可行的話),就是──在他們的同意下──將他們轉介到相關的醫療或社會服務單位,由社工或其他專業人員跟進。

筆者在此純粹拋磚引玉,但假若真有這樣一個網上平台,或許可以有多重功能:1) 初步篩檢評估;2) 公眾教育;3) 資源連結;4) 服務配對/轉介。

這樣的話,一個平台也可能有多個好處:1) 及早識別;2) 配對服務,讓有需要的青少年盡早獲得一些專業意見及適當支援;3) 改善污名與誤解;4) 社會倡導;5) 這個平台也是highly researchable,有利日後成效評估、多方合作等之用。

以 trauma-related mental health problems(如post-traumatic symptoms 甚或 PTSD、ASD、BPD、DDs)為例。假設我們要發展一個網上中介平台,專為受創傷心理問題困擾的青少年而設,這個平台可以設有一些相關的初步自評工具。如果有青少年在自評中出現較高分數,或覺得有需要,這個網上中介平台就會提供相關的基本資訊(如關於創傷的心理教育)、資源連結(如求助方法、本地服務單位資訊)。我們也可以跟本地一些相關的機構或服務單位合作(譬如,香港就有少數專為創傷倖存者服務的支援團隊),將有需要而又同意接受服務的青少年,配對給合適的機構或單位。這些青少年,可能本身有社工或醫生跟進,也可能沒有,即使有醫生或社工跟進,他們之前也未必接受過針對性的 trauma-informed psychosocial services,因此配對有助他們早日獲得相關支援。

根據筆者過去在網上支援創傷倖存者的經驗,如果這樣的平台真的能面世,估計能幫到不少有需要人士。因為很多受情緒問題困擾的創傷倖存者,即使他們知道自己過去有著不愉快的經歷,他們也不一定知道這些情緒、精神問題跟創傷之間的關聯,也不會知道自己的症狀可能正正是創傷後的身心反應(譬如可能會誤以為是純粹的抑鬱,而只尋求抑鬱方面的支援),因此初步網上自評有助他們對自己的情況有多一點了解和認識。此外,在現時醫療與社會服務制度裡,創傷倖存者較少有機會獲得trauma-informed care(更不要說dissociation-focused services)了,若有一個平台為他們介紹、配對本地服務,相信能讓他們走少一點冤枉路。

Reference
Williams, A., LaRocca, R., Chang, T., Trinh, N.-H., Fava, M., Kvedar, J., & Yeung, A. (2014). Web-based depression screening and psychiatric consult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 feasibility and acceptability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applications, 2014. doi:10.1155/2014/58078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