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30, 2016

中大《心導遊》網上心理健康計劃,可能適合您?




網上支務,是醫與社之新趨勢,也介過一些相的服和研

現在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正推行網上心理健康計劃──《心導遊》適合您仲唔快D叫埋朋一齊睇下點報名!??


 ———————————————————————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
網上心理健康計劃-《心導遊》

簡介:
抑鬱症和焦慮症在香港很普遍的心裡健康問題。根據香港精神健康調查,全港有2.9% 4.2%的人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Lam et al., 2015)。儘管如此,由於社區的心理服務資源供不應求,受情緒病困擾的人士往往未能及時得到適切的幫助。為了令公眾人士更易接觸到與精神健康有關之服務,英國早前提倡對輕度至中度抑鬱或焦慮提供增強心理健康的服務(Improving Access to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IAPT) programme in 2008,例如認知行為治療。而研究亦發現低密度的認知行為治療對抑鬱症和焦慮症人士發揮著效用。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多元文化及全人健康研究室正推行網上心理健康計劃──《心導遊》,《心導遊》是一個為期六至八個星期的網上心理健康研究計劃。目的旨在提升大眾生活質素及心理健康,並預防預防廣泛性焦慮症及抑鬱症。


詳細內容: 
i) 對象:18歲以上,能閱讀及理解廣東話,能閱讀及理解廣東話,具高風險會患上抑鬱症或焦慮症,而未曾確診患上抑鬱症、躁狂抑鬱症、廣泛焦慮症、精神分裂症譜系疾患或有自殺傾向的人士參加
ii) 《心導遊》包括了三個不同的課程:思緒遊、靜觀遊、知識遊。合資格的人士將會被隨機分派到以上三個課程的其中一個,每個課程為期約六個星期。參加者只需每星期花約半小時,就能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或對心理健康的認識。
iii) 參加者需於課前、第六節課後、完成課程後三個月及九個月後於網上填寫有關精神健康的問卷以檢討計劃成效。
iv) 為鼓勵參與,首180名完成課程及課後各階段評估的參加者,可獲得港幣$100,最高合共$300的答謝金(答謝金將為現金或同等金額的現金劵)。答謝金將於會面評估後派發。
有興趣參加的人士,可於網上登記(http://www.psy.cuhk.edu.hk/tourheart/),並填寫一份簡單問卷。研究員將會預約初步合資格的參加者到香港中文大學進行簡單的會面評估,以確定符合參加條件。
如有查詢,歡迎於辦公時間致電多元文化及全人健康研究室3943-4189 或電郵   swywong@psy.cuhk.edu.hk     與研究助理黃小姐聯絡。


參考資料:
Lam LCW, Wong CSM, Wang MJ, Chan WC, Chen EYH, Ng RMK, … Bebbington P. Prevalence,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and service utilization of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in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Mental Morbidity Survey (HKMMS). 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 2015; 50: 1379-1388.


Tuesday, November 29, 2016

一項針對荷蘭酗酒問題的網路自助成效研究



在處理情或行的過,除了輔導員或治療師的介入之外, psychoeducation、self-help和skills learning 也非常重要,可以對身心復元起到很大作用。譬如,症患者可認知扭曲,症患要知做漸式肌習,創傷後心理障者要學懂調適和安撫自的身心狀態,受成癮問的朋也可要學一些coping skills。然而,醫生、社工未必有足把這些資好好告大家有些朋很久才能覆診一次。在這的情web-based self-help / psychoeducation 就可幫到大家了。

Riper et al. (2008)就對一個為荷者而設的web-based self-help了成效評估。這個網路為本的自助計劃,約進6並非由治師所主導當中包一些認知行、自我控的元素也有一個互助論。研261位來自社區的成人酗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接這個web-based self-help另一組獲提一些簡單的心理教 (只是一本講述飲酒之影的網上小冊子)

現,web-based self-help的一組17.2%指引減少飲酒量而另一組則只有5.4%。同時跟單心理教組的參與者相比web-based self-help組的平飲酒量顯著減少得更多。研由此表明在社區裡web-based self-help是一個應對酗的有效支

許,也要發多些有用的web-based self-help / psychoeducation來支一下覆診期等到「頸都長埋」、又很難有得見CP (臨床心理學家) 的香等大家學識「自救」了

Reference:

Riper, H., Kramer, J., Smit, F., Conijn, B., Schippers, G., & Cuijpers, P. (2008). Web‐based self‐help for problem drinkers: a pragmatic randomized trial. Addiction, 103(2), 218-227.

Monday, November 28, 2016

「你的名字」,有點亞視?

經常話google給了人們什麼印象,然而我們亦給了google一些印象...


嘗試search search你的名字吧!

Friday, November 25, 2016

互聯網信息過剩的危機



IBM估計,在過去兩年中,世界上90%的在線數據已經不斷創建,再被創建。此外,互聯網令信息比以往更容易讓人們搜尋。

信息,的確從未如此無處不在。

人們的搜尋習慣已經由分類式搜尋變成目標式搜尋,要找尋一個事物,就直接將該名字放到網上吧!久而久之,我們越來越覺得被信息充滿,自負,甚至比以前更毫無準備!

然而,互聯網不是增強知識,而是產生了一種信息過剩或“惡化”。事實上,線上故事線上資訊,也只不過是對智力好奇的快餐食品,它會令你更飢餓,更上癮。網上消費,亦是隨時隨地永無止境的為你提供喜好。

霍金承認,網絡的人工智能帶來的其他好處顯而易見,可以幫助消除戰爭、疾病以及貧困。但他認為人類面臨的兩大威脅是我們自身的貪婪和愚蠢。當人唔再能夠估價自我能力的價值,自以為是,但卻是自以為網絡等於是,這種傲慢和偏見真的足以摧毀人類文明。

此外,由於網上內容經常被調整以適應我們的偏好,興趣和個性,因此互聯網甚至可以增強我們現有的偏見,並破壞我們學習新事物的動機。下一篇《互聯網隱式過濾的危機》會跟大家分享更多!

Thursday, November 24, 2016

【三張圖睇晒】男女資訊素養大不同

大家以為你用同一個搜尋器,我也用同一個搜尋器,搜尋同一樣東西,結果一定一樣吧?哈,你就要看看這三個大誤解了!

1. 男人和女人眼中的資料整齊是這樣的



2. 男人和女人眼中的顏色是這樣的歸類的



3. 男人和女人眼中的Social Network是這樣的(也是小編的事實...)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都會影響其判斷能力啊!

Wednesday, November 23, 2016

資訊科技教育在香港教育政策上,會唔會都係「唔得掂」呢?(二)

(Photo from Whatscap)

上文(http://onlinemhs.blogspot.hk/2016/11/blog-post_21.html),一項研究 Quantifying media literacy: developmen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new measure 指出,隨著學生增加他們的資訊素養經驗,他們將在資訊分析和批判性思維技能方面表現出更大的能力(Feuerstein,1999,第51頁)。發現原來資訊素養與批判性思維互為相關,扣連甚高。

所以當思想這一部份的問題時,很多人誤會了「先有媒體教育,再有資訊素養」,其實是相反,要懂得掌握資訊教育,資訊素養必然是先決條件,因此,在資訊素養方面,不單可以有助於教學進一步促進教育機構的教育目標和目標,努力發展批判性思考者或批判性思維能力亦能作為其整體課程的一部分。

老實人說老實話,香港教師所提供的資訊,到底是否經過一個批判思維下的選擇,而在課堂上引入相關內容?就好像一位準爸爸,你認為他只會在網上掌握了懷孕資訊而根據資料安排三餐及照顧嗎?當然不會,正常也會同時問親朋戚友,姨媽姑姐有關該資料的準確性吧!

如此重要,豈能忽視?

Reference: Edward T. Arke, Brian A. Primack (2009), Quantifying media literacy: developmen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new measure, EMI Educ Media Int, P. 53–65.

Tuesday, November 22, 2016

精神健康apps之功效的系統性回顧



上次跟大家介PTSD Coach這款app在臨床應用上的一些效果。事坊間愈來愈多跟情、精的智能手機apps任君選。透過apps來改、增可達度也是大勢所趨。

有見及此Donker et al. (2013)就針2008年至2013年間關於精apps之功效的文獻,一個全面的系性回。儘找到很多相的研告,但只有8份報告符該回的標。譬如,如果報告所描app不能從app stores下載、沒有提介入或不是以精或症來作功效評估都不符該回的門8個選中的研4個臨床試症,3個針壓力一個針邊緣人格障(BPD)和物質濫用。部RCT來評估介入成效另外也有研pretest-posttest來評估介入成效。

是次系性回現,這些app可顯著減少抑、壓、物質濫用等精。不過,Donker et al. (2013)指出報告的研參差一些資有所欠缺或沒blinded outcome assessors一個報告完全符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tool for assessing risk of bias的六項質量標準。

Donker et al. (2013)為,apps可望成有效的介入工具能大大增的可達度但很多現存精apps的功效都未所支持,的研有必要發和測出更多實證為本的精apps並探討其長遠成效。


Reference
Donker, T., Petrie, K., Proudfoot, J., Clarke, J., Birch, M.-R., & Christensen, H. (2013). Smartphones for smarter delivery of mental health program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15(11), e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