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流動應用程式 Mobile Apps.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流動應用程式 Mobile Apps.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February 22, 2017
欠債要靠賭博來還﹣用App做Counselling?
近月,在智能電話推出了一個名為「欠債要靠賭博來還」的遊戲,就是日本在近日推出的遊戲,目的是要顛覆一般人的觀念。玩家的主要任務是在遊戲中大賭特賭。而玩家扮演的主角是個好吃懶做一心只有賭同滾的的軟飯男,因為迷上賭博而欠黑道鳥人一身屁股債。而主角的信念是:「欠債就是要靠賭博來還」,於是展開了借錢、欠債、賭錢和還錢的惡性循環。而且,遊戲以賭博性質之中為原則加入了一點可控制的因素,但由於指針停止的位置非常難控制,本質上還是與賭博無異,所以要贏賽馬要贏有難度。其實這個遊戲不但畫風特別,也可以為一些以賭為生,借錢還債的人作輔導之用。而主角雖然債台高築,死性不改,但是他太太依然不會離開,多麼感人。如果你想了解多些「賭仔」的生活,可依下載試下。
Wednesday, January 11, 2017
老一代玩TABLET,唔係唔得嫁
一項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Study)由Brusoski和Rosen (2015)完成,主要檢查三個案例,目的是了解和調查手持平板電腦對老年美沙酮客戶的可行性。該介入手法(Intervention)針對50歲以上的非裔美國成年人(N = 3)進行藥物濫用治療。受試者通過面對面的影片活動,參加12個關注健康生活的教育課程。評估了老年試驗者使用平板電腦的可行性及其在介入手法中的參與度。此外,每週跟踪完成參與者的目標和記住這些目標的能力。結果顯示,參加者不但能夠學習如何操作平板電腦,而且十分享受使用該技術。輔導員和參加者之間頻繁的互動,使用面對面影像,促進了實現計劃目標的成功。
Reference
Brusoski, M., & Rosen, D. (2015). Health Promotion using Tablet Technology with Older Adult African American Methadone Clients: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 Human Services, 33(2), 119-132.
Tuesday, November 22, 2016
精神健康apps之功效的系統性回顧
上次跟大家介紹過PTSD Coach這款app在臨床應用上的一些效果。事實上,坊間愈來愈多跟情緒、精神健康有關的智能手機apps,任君選擇。透過apps來改善服務、增加服務可達度,似乎也是大勢所趨。
有見及此,Donker et al.
(2013)就針對2008年至2013年間關於精神健康apps之功效的文獻,進行一個全面的系統性回顧。儘管找到很多相關的研究報告,但只有8份報告符合該回顧的標準門檻。譬如,如果報告所描述的app不能從app stores下載、沒有提供介入或不是以精神健康疾病或症狀來作功效評估,都不符合該回顧的門檻。8個選中的研究中,4個臨床試驗針對抑鬱症,3個針對壓力,另外一個針對邊緣人格障礙(BPD)和物質濫用。部分研究以RCT來評估介入成效,另外也有研究以pretest-posttest來評估介入成效。
是次系統性回顧發現,這些app可顯著減少抑鬱、壓力、物質濫用等精神健康問題。不過,Donker et al.
(2013)指出,部分報告的研究方法參差,譬如一些資料有所欠缺,或沒有用blinded outcome assessors等,沒有一個報告完全符合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tool for assessing risk of bias的六項質量標準。
Donker et al.
(2013)認為,精神健康apps可望成為有效的介入工具,而且能大大增加治療服務的可達度,但很多現存精神健康apps的功效都未有科學證據所支持,因此將來的研究有必要發展和測試出更多實證為本的精神健康apps,並探討其長遠成效。
Reference
Donker, T., Petrie, K., Proudfoot,
J., Clarke, J., Birch, M.-R., & Christensen, H. (2013). Smartphones for
smarter delivery of mental health program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15(11),
e247.
Tuesday, November 15, 2016
電話應用程式PTSD Coach的初步效果評估
之前曾跟大家介紹由美國國家創傷後壓力症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PTSD) 所研發的PTSD
Coach,這是一個為支援受創傷後心理障礙人士而製作的智能電話應用程式。關於這個 app 的介紹,可參考拙文〈PTSD Coach:一款獲獎的心理健康自助app〉(http://onlinemhs.blogspot.hk/2016/09/ptsd-coachapp.html)。
這次,筆者想跟大家簡介一下這款 app 的效果。
這款 app 在2014年時,已經在全球78個國家被下載了13萬次,但此前並未有任何針對這款 app 之成效評估研究。因此,Kuhn et al.
(2014) 就在一個 45 名美國退伍軍人的樣本中,初步分析這款 app 的作用。
這45研究對象,都是正接受著退伍軍人事務部 (Veterans Affairs, VA) PTSD住院治療的病人。研究人員首先教導他們如何用這個 app,然後要求他們在接下來的3日完成一些任務,譬如做自我評估、閱讀心理教育材料等等,以確保他們會使用到這個app。最後,他們會接受一份用後問卷 (PTSD
Coach Survey) ,也會參加一個焦點小組。PTSD Coach Survey是一份為這次研究特別設計的評估工具,共15題,用以判斷研究對象是否滿意這款app、是否感覺到有幫助等等;而焦點小組則是一個半結構性的小組討論,當中關注於使用這款app的情況(如使用頻率、什麼情況下使用)、是否覺得app的內容有價值、對健康的影響(如症狀控制)等等,研究對象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觀察,譬如他們影響這個app可以如何做得更好。
研究結果反映,參與者對這個app頗為滿意,也感到有幫助,譬如91.1%受訪者傾向認為這個app令自己覺得對PTSD並非無所作為的 (原句:
Helping Me Feel There Is Something I Can Do About My PTSD),88.6%也傾向認為這個app有助自己追蹤自己的症狀 (原句:
Helping Me Track My Symptoms)。
焦點小組中,參與者也給予一些有用回饋。譬如,一些使用者就有以下的回饋:
- "When I was feeling a little agitated, I would use it."
- "I used it all the time to manage my symptoms and to learn more about PTSD."
- "I liked the relaxation stuff. I liked it because I didn't have to go see a psychiatrist. It was very helpful because it was like a self-help thing. I didn't have to wait until the 15th to see my psychiatrist."
- "……when I had anxiety, the breathing helped."
- "I used 'What is PTSD' with family members. I'm not good at describing things very well. It's not just coming from us, but from a professional source. I didn't even know that I isolated. I was able to hand it over and say 'hey, look at this."'
由此可見,這款 app 似乎對使用者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幫助。當然,這次介紹的研究,是很初步的成效評估研究而已。
不過,這也意味著,以 ICT 來為受心理障礙困擾的朋友提供支援是可行之舉,而透過科技來使精神健康服務可達度更高、更具彈性、更全面,也是大勢所趨。
也許,我們將來發展其他 self-help、psychoeducation 的 apps 時,也可以再次參考這個美國 VA 的研究,想必對我們也會有一些啟示。
Reference
Kuhn, E., Greene, C., Hoffman, J., Nguyen,
T., Wald, L., Schmidt, J., . . . Ruzek, J. (2014).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PTSD Coach, a smartphone app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Military medicine, 179(1), 12-18.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