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0, 2017

工作自動化以後,可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隨著人工智能與資訊科技急速進步,很多工作都能夠透過電腦或機器來進行,勞動市場裡很多工種都可能被取代。這已是大勢所趨,相關的報導愈來愈多。

最近一篇報導〈人工智能殺到 日本已淪陷 47%職位20年被取代)http://startupbeat.hkej.com/?p=39394)就提到,有日本保險工司以人工智能系統取代34名索償部門員工,工作效率可提升30%,預計兩年內回本。另外也有分析指,人工智能將可取代五成工作崗位,甚至很多專業職系也可被取代。

善用人工智能與資訊科技,可以增加工作效率,甚至可能改善服務質素。有些工作,筆者相信是電腦難以取代人類的。譬如,人本服務裡,很多東西都依賴著人與人之間的連繫,「人」的存在非常重要,尤其是情緒輔導、心理治療、道德教育、文娛康樂活動等等。煩瑣的雜務交給電腦處理,我們不正有更多時間,專心一致地支援我們的服務對象嗎?

如果你是藝術家、音樂家或其他文藝創作者,你的崗位似乎也不易被取代。

筆者就頗同意前Google高層李開復的觀點:「『下崗』還不是最可怕的, 因為這些機器會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養活著這些下崗者,進而養活著人類。人類最應該擔心的是:一旦當機器供養著人類,人類達到了馬斯洛需求(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的基本需求,人類真的還會有動力去追求更宏偉的目標,自我實現嗎?還是會醉生夢死、無所事事地活著?」(見〈【德勤用AIGoogle前高層李開復:機器真正危機,是讓人類喪失鬥志)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finance/20160310/54851481

筆者認為,在一個健全社會裡,人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無需為了養活而勞勞碌碌地工作,自然能參與更多創造活動,甚至能從事更多真正有意義的工作,以實現人類無限的潛能。

舉個例,若然社工能夠把文書、記數等雜務都交給電腦處理,我們不正有更多時間,去真正聆聽我們的clients、研究社會問題和爭取社會公義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