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8, 2017

如果香港有勁粗金曲,林夕都未必係佢對手(二)



上次分享了低收入青年在電子製作教育上得到意外的發現,原來只要有一套工具予他們發揮創意,會有意想不到的作品!

今次再介紹一些邊緣化青年在「可靈活教育」環境中,對電子音樂製作進行實驗研究。這些案例,都是來自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離開正規學校的青年(簡稱廢青)靈活學習中心的三年期替代評估研究。每個案例都會簡單地描述學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經驗,音樂作品,學習證據和重新參與相關教育。研究利用網上討論區(如香港的高登)進行Online的在線評價和評論,這稱為網絡社會交換領域。

結果記錄了電子音樂製作如何令學生重新參與和擴大參與,該研究質疑了在靈活教育背景下,評估和考慮青年學習和發展的現有方法是否充分。最重要的是,它亦使到教育工作者將流行音樂和視頻製作視為課程範圍之中,在這些範疇中,表演者,表演和觀眾之間交流培訓,審美和基於技能的評估和區分,都值得老師在課堂中展示予學生一起學習!

Reference: Brader, A. (2013), Re-engaging marginalized youth through digital music production: performance, audience and evaluation, Pedagogies, P. 197-21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