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8, 2018

網上青年服務使用者的經驗對我們有何啟示?

(圖片源自網絡)

網上外展服務是一種相對新的社會服務手法,有些網上外展服務以情緒病患者為對象,有些則以年青人為對象。然而,我們對於這種較新的服務手法,仍然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譬如:這是否有效的方法?服務使用者是否接受這種手法呢?前線同工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在網上服務方面,香港算是發展得不錯,本地亦已有不少網上社會服務。其中,賽馬會網上青年外展服務由香港青年協會、香港小童群益會及香港明愛三間機構合力推行,以青少年為服務對象。為了探討服務使用者的經驗,以及這些經驗對我們有何啟示,Chan and Ngai (2018) 特地邀請 15 位活躍的服務使用者接受訪談(焦點小組或電話訪談),討論話題包括他們最常進行的網上活動、他們接觸該網上服務的經驗、他們對網上服務的看法(好處和局限)等等。

研究總結了以下幾個有趣的重點:
1)     個人化的newsfeeds有助得知服務資訊(例如;服務使用者因為朋友在Facebook分享連結而得知該機構的服務)
2)     在線狀態指標可提升服務的可及度(例如:有服務使用者先以Whatsapp而非Facebook聯絡服務提供者,因為Whatsapp比較即時性,而且較高可見度[如是否在線]
3)     線上溝通可以有disinhibition effect(例如:有服務使用者認為,因為不用面對面,所以較願意接觸服務)
4)     異步通訊有助於持續的溝通(例如:服務使用者跟社工通訊時,可以有時間就談、忙時就不談,不必急於一時,而服務使用者也可以選擇性地參與討論)
5)     不完整的溝通可能造成誤解(例如:線上溝通不能得知對方的身體語言和表情,可能不能真正了解對方的情感)
6)     異步通訊可能妨礙對話(例如:一個青少年有情緒困擾時用網上通訊工具找社工,但當社工回信時他的情緒已經穩定了)

受訪者做了很多豐富的分享,講述他們在以上方面的經驗。不知這些總結,對大家帶來什麼啟示呢?可以說的是,服務提供者想做好網上服務,不但需要對「硬件」(例如:電腦、網上通訊程式)有了解,更要熟知「心法」(例如;怎樣在網上互動時較易跟服務使用者相處)。您同意嗎?

Referen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