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發展非常有幫助,這一點也許很多人都知道。對於長期病患者的照顧者,身邊親友的支持就很重要了。又譬如,對於經歷過創傷的倖存者,社會支持也起到關鍵之作用,創傷心理學領域的權威Judith L. Herman就曾說:「由於生活中的創傷事件,無可避免地會對周遭的人際關係造成損害,因此在倖存者社交生活圈中的人們,將有能力左右創傷的最終結果。他人的支持反應可能足以減輕事件的衝擊,而敵意或負面的反應則可能會加深傷害或惡化創傷症候群。在創傷事件之後,倖存者變得更容易受傷,他們的自我感已經破碎,而重建的唯一方法,就是最初形成的方法──建立與他人的聯結關係。」(Herman,
1992)
那麼,對長期病患者呢?效果如何?有些人,現實生活中可信靠的朋友不多,倘若是網友的支援,又有用嗎?
在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就嘗試探討這個問題(Barrera, Glasgow, Mckay, Boles, & Feil, 2002)。研究員指出,過去的文獻透過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es)的方法發現網上社會支援小組與現實中face-to-face的小組很相似,支援性的語句也很像。研究團隊邀請了160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參與研究,參與者分成四組:第一組只提供關於健康和糖尿病的資訊;第二組提供關於健康和糖尿病的資訊之餘,亦提供個人教練(personal coach);第三組也提供健康和糖尿病資訊,同時也有網上社會支援,病友之間透過論壇來交流,彼此可以分享資訊、分享應對策略、情感支援,除此之外參與者也可以進行實時現場聊天討論(real-time live-chat discussions);最後一組是混合式的,既有教練也有網上社會支援。
研究進行三個月後,有網上社會支援組別中的參與者在評估量表(針對社會支援度,用以量度介入成效)中的分數都有顯著提昇,其中在第三組的參與者的分數提昇得最多。
研究人員指,過去以face-to-face或電話形式進行的社會支援介入研究都較難顯示出介入成效,這次僅以互聯網來進行的互動和介入卻有顯著成效,並且持續三個月,令人鼓舞。
不知道我們能否仿傚這個研究,為受情緒或其他健康問題困擾的朋友,設計出一些專門的網上社會支援介入服務、評估研究呢?若然我們能透過互聯網,為一眾有需要人士造就更多機會、平台,讓他們得到現實中缺乏的社會支援,相信對他們的身心健康也會有幫助!
References
Barrera, M.,
Glasgow, R. E., Mckay, H. G., Boles, S. M., & Feil, E. G. (2002). Do
Internet‐Based Support Interventions Change Perceptions of Social Support?: An
Experimental Trial of Approaches for Supporting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30(5),
637-654.
Herman, J. L. (1992). Trauma
and recovery. New York: Basic Book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