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8, 2016

以social media作抑鬱篩檢?

流行病學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和疾病篩檢(disease screening)是公共衛生領域裡非常重要的工作,可助我們了解特定疾病的盛行率、在哪些人口組別裡特別普遍,從而擬定預防、介入措施,甚或進行更針對的跟進研究。在精神醫學裡也一樣,流行病學研究和疾病篩檢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可是,每當進行這些工作時,往往涉及頗大的成本和限制,譬如在data collection方面。

今日介紹一篇研究報告,跟大家分享social media輔助流行病學研究和疾病篩檢的可能性。

Youn、Trinh、Shyu、Chang、Fava、Kvedar及Yeung (2013) 進行了一項以Facebook為媒介的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研究。由於他們的研究涉及之成本頗低,方法便利,值得大家參考。

一般的流行病學研究通常以screening及/或diagnostic instruments作評估工具,他們也一樣,他們主要用的是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 (PHQ-9)。

至於他們的research design & procedure,才是最值得參考的地方。他們先在SurveyMonkey設立評估問卷,再在Facebook以廣告(以精神健康研究問卷之名)邀請參與者。由於他們以5間院校(一間在California、一間在Pennsylvania、三間在Massachusetts)的學生為目標,他們的Facebook廣告設定了目標對象為該五間院校之學生(很多Facebook users會在個人資料上列明自己所屬之院校),當有意參加評估之學生按入廣告後,就會被帶到已在SurveyMonkey設立之問卷。在開始參加研究之前,參與者會得到一份電子版參與研究知情同意書,參與者也可以選擇是否提供兩個電郵地址:一個是作為$200禮品卡抽獎活動之聯絡電郵,另一個是作為參加8個月後的follow-up評估的聯絡電郵(第二次$200禮品卡抽獎)。

更有意思的是,參與者會即時得知自己的評估結果。若參與者在評估量表之得分高於cut-off point的話,系統會為他們提供一些心理教育資訊;若參與者在評估中顯示有自殺傾向的話,系統也會將他們帶到另一個建議他們到當地緊急支援服務求助的網頁。

得分高於cut-off point而又同意參與follow-up評估的參與者,在8星期後會再次收到邀請,他們會填寫同一份評估量表之餘,系統也會問他們一些額外的問題,譬如在第一次評估後有沒有求助、求助方式、不求助之原因等等。

這個研究對我們有不少啟示。首先,這展示了如何可以透過social media、Internet做流行病學研究、疾病篩檢和預防性心理教育,其次這研究所需之啟動時間較少,成本也較低($11.45美元/每位受邀者),加上這個研究所發現之大學生MDD盛行率也與之前的研究結果一致,反映透過social media進行之流行病學研究數據也有參考價值。誠然,這類研究也有一些限制,譬如這個研究排除了一些非facebook用戶,另外也有一些人可能是虛報自己是某大學的學生,而這個研究似乎未能增加治療率/求助率。

然而,這不失為一個很好的研究方向,為公共衛生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個便利的研究媒介,甚至我們也可以思考如何以此為基礎,進行一些更有效的預防、教育或介入工作。

Reference
Youn, S. J., Trinh, N. H., Shyu, I., Chang, T., Fava, M., Kvedar, J., & Yeung, A. (2013). Using online social media, Facebook, in screening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 13(1), 74-8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